挖掘“市一人”的集体记忆,回眸峥嵘往事,展现温情文化
-
忆“市一”和我的童年
日前朋友发来都市快报上介绍市一医院百年历史的一篇文章,嘱我看其中有家母王洁华年轻时出诊的照片。打开文章一看,吸引我的却不是年轻的王医生,而是她头顶上那张 1930 年杭州市立病院全体合影,因为坐在前排 C位的分明就是我的曾祖父张星一,他毕业于英国人梅滕更创办的广济医校,是中国最早的西医之一,当时兼任市立医院的院长。太爷爷一定不曾想到,近百年后他会和自己的孙媳妇出现在同一张报纸的同一个版面上。世间事,多奇妙!了解详情 -
双向奔赴的医患情深
很多时候,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携手并肩的战友,面对共同的敌人,勤力同心,一起奋战。患者信任医生,医生也信任患者,彼此托付,同心同力,共同战胜疾病。 医患关系有时微妙,有时动人。当医生拿起手中的手术刀,吹响冲锋的号角时,病人也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看到一位位病人康复出院是医生最大的心愿。没有患者的信任交托,就没有医者的奋不顾身;没有医者的全力以赴,也就没有患者的劫后余生。性命的托付与对生命的呵护连成医患之间彼此的纽带,最温暖也最动人。了解详情 -
图书馆往事: 念念不忘的那片书香
如果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那么载满书香的图书馆,一定是屹立在时间深海中的灯塔。翻阅书籍之时,世界越读越大,从池塘读到海洋,而感天地之阔大,自身之渺小。 对于从医者而言,医学更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伟大事业,通过翻阅一本本专业书刊、一页页厚厚的医书,汲取新的知识,探索生命科学这片揭示人类身体奥秘的大海。了解详情 -
外差,医院里孤独的骑行者
在市一医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仅有一名员工,永远 24 小时待命一年 365 天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几乎从不休息。他是医院里孤独的骑行者他的工作地点不在生死时速的手术室,也不在温暖洁净的病房或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而是永远在路上。 对医院外差来说,这是一条无人陪伴的道路,时常面临风雨与烈日、寒冷与炎热、孤独与寂寥。每个被铃声唤醒的深夜,每次生死攸关的紧急任务,外差都必须随叫随到,不能耽搁。外差可能是医院走过最多路的员工,每天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路程,一路向前,往返不歇。了解详情 -
编辑部的故事
文字所承载的力量是无声的,然而文字的力量却无比厚重,落笔于纸镌刻记忆,连缀岁月,一笔一划,记载着时光的停留。面,医院,不仅是救死扶伤的殿堂,更是广大医护与患者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在网络媒体尚不发达的 21 世纪之初,大家获取口碑的竞争日益激烈,"酒香也要勤吆喝"逐渐被大家接受,医院也有了宣传自己的需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很多新技术、新项目的进展,重大事件与医患故事的产生,都需要一个平台来进行交流和传播。建立一个属于"市一人"的沟通交流平台,是大家一致的想法。了解详情 -
风月同天,架起友好医院的"心桥
在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前,岐阜与杭州是为数不多开展民间往来的城市之一,早在 1962 年,两市便互换"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和"日中不再战"纪念碑文。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中日关系的解冻,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越来越频繁。1979 年 2月 21 日,杭州与岐阜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双方在经贸、文化和民生等多个领域持续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