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共事件中的市一身影,展现百年名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
一脉相承:“难民医院”与“市民医院”
"海格路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医院,过去成绩斐然,近以院址产权移转停办。其全部人员及器物等,已由杭州市政府商得红会同意,悉数迁杭,作为杭州市立医院之基础。 这是 1946 年4月27日《申报》上一则简短的快讯,讲的是当时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医院停办,将医疗器械同人员迁往杭州市民医院的历史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医院的并入,大大加强了医院的人员、设备实力,对当时几乎已经是一个空壳的"杭州市民医院"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说起这家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医院,则是有一段极为可歌可泣的历史,湮没于时间长河中,渐不为人所知。了解详情 -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宏亮激昂的曲调,不禁让人想起那段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无数英雄儿女壮怀激烈,挺身而出,奔赴沙场,英勇战斗,为保家卫国抛却头颅洒下热血。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全国各省市组织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支援前线。1950 年起,浙江省卫生厅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浙江分会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们纷纷报名,投入到这场浩大的战役之中。了解详情 -
巡回医疗,那段跋山涉水的岁月
回眸历史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发展印记中,医院都留下了深深的一笔。20 世纪 60一70 年代,医疗资源在整个中华大地分布极其不均,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农村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低下、医药匮乏的情况。1965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让广大农民朋友有医有药,保障农村民众身体健康,成了当时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市一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医疗下乡、医疗巡回工作,为广大贫下中农防病治病、送医送药。医院内,无数医者起立奔走,纷纷参与到下乡巡诊的医疗队中,以行动践行着毛主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他们去到乡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病人呼唤的地方,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史歌。了解详情 -
几代人奔赴非洲,演绎中非"不了情
1968 年,浙江省向马里派遣了第一支医疗队。此后半个多世纪,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先后从风调雨顺、四季分明的浙江启程,驻扎到气候炎热、疫病肆虐的非洲,参与医疗援助工作,多人获得中非国家级"军官勋章""骑士勋章",中国援非历史上首次编写非洲医学科普读本(法文版) 也出版了解详情 -
“八八”抗台,风雨中的历练
1988年8月8日,一场台风,肆虐杭州。尽管对生活在杭城的很多居民来说,台风几乎是每年必至的"常客"但在很多老杭州人的心中,三十多年前的那场至今没有名字、只有一个"8807"编号的十二级台风,依然是梦魇,以至于很多年后,每当人们再说起台风,都忍不住搬出它来:"与 1988 年那场台风相比,这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对医院的很多员工来说,那场台风,也是别样难忘的回忆。了解详情 -
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很多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尽管这场疫情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但它带来的恐惧,依然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 陌生的病毒,不知病因、没有特效药、传染性极强,早在"非典"开始传播之初,便已经引起人群的极大恐慌,而当它真的出现在杭城,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然而,就在无数人对"非典"退避三舍时,却有一群逆行者,无惧亦无畏,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一往而前。了解详情